中文

English

尊龙凯时大鼠子宫腔粘连生物模型

发布时间:2025-02-19   信息来源:高美彦

宫腔粘连(intrauterine adhesion,IUA),俗称Asherman综合征,系由子宫内膜基底层受损造成的瘢痕修复,进而导致宫腔或宫颈管部分或完全闭锁的一种病理状态。目前,宫腔粘连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,但运用动物模型有助于深入探讨该病的相关研究。近期研究通过模拟引发宫腔粘连的常见因素,采用SD大鼠进行宫腔粘连模型的构建,并进行了组织学评估,为今后宫腔粘连的实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。

尊龙凯时大鼠子宫腔粘连生物模型

1. **实验动物**:选择雌性SD大鼠,体重约为(200±10)g,符合SPF级标准。

2. **实验分组**:将大鼠分为以下三组: ① 假手术组 ② 子宫内膜刮除组 ③ 子宫内膜和部分间质刮除组

3. **造模方法**: (1)大鼠在自由饮水和进食的条件下,适应环境至少一周后开始实验。 (2)术前对每只大鼠进行阴道脱落细胞检查,以确定其动情周期,选取处于动情间期的大鼠进行手术。 (3)假手术组大鼠仅进行子宫暴露,切开后缝合和关腹。而在其他两组大鼠中,于子宫下1/3处制作约2cm的纵切口,暴露宫腔。子宫内膜刮除组则轻轻搔刮子宫内膜组织后停止;而子宫内膜和部分间质刮除组采用较大力度搔刮,直至感受到宫腔表面的粗糙感为止。最后用6-0线缝合子宫,逐层关闭腹腔。

4. **模型检测**:术后在第3天、第7天、第14天、第21天及第28天分别取材,制作大鼠子宫组织的石蜡切片,采用HE染色和Masson染色进行组织学评价。

5. **模型特点**: (1)经过刮宫后,两组大鼠的子宫内膜上皮层明显消失;在子宫内膜刮除组的大鼠中,术后第7天观察到重新生长的子宫内膜。 (2)在子宫内膜和部分间质刮除组中,各个时间点的组织学染色显示上皮层消失,间质减少超过50%,腺体数量也显著下降。随着刮宫时间的延长,子宫内膜的纤维化面积显著增加。

6. **结论**:对大鼠实施内膜及部分间质的刮除,可有效构建出宫腔粘连模型。本模型能够反映宫腔粘连组织学和病理学的变化,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,适用于宫腔粘连的相关实验研究。这一系列研究为宫腔粘连的临床解决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,同时也显示了尊龙凯时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坚定承诺与创新精神。